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蘭 牛津。他父母原住在倫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津被認?是壹個生 育孩子較安全的地方。他八歲時,他家搬到聖·愛爾本斯,倫敦北面20英裏的壹 個小鎮。十壹歲時,史蒂芬到聖·愛爾本斯學校上學,然後上牛津的"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親上過的學院。雖然他父親想讓他學醫,但他 卻想學數學。而大學學院沒開數學專業,所以他選擇了學物理。在大學學院學了 三年,沒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學甲等榮譽學位。 然後史蒂芬到康橋做宇宙學研究,那個時候在牛津還沒有壹個人從事宇宙學研 究。他的導師是丹尼斯·西馬,雖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爾做他的導師的,弗 雷德·霍依爾當時正在康橋工作。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剛維爾·塞斯學院先是 做助研,後來便做職業研究工作。1973年史蒂芬離開天文學院來到應用數學和理 論物理系。自1979年,史蒂芬做"路克斯"數學教授。這個職位是1663年根據萊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遺囑以路克斯留下的錢作?基金創建的。路克斯曾經是 該大學的英國議員。第壹個獲得"路克斯"數學教授職位的是依紮克·巴羅, 然後是依紮克·牛頓。 史蒂芬·霍金壹直從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與羅傑·彭羅斯壹起,他 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空間和時間是從大爆炸奇點處開始而至黑洞結 束。這些結果顯示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起來是必要的,這是二十世紀前 半世紀的另壹個科學發展。他發現的這樣壹個結合的壹個後果是黑洞不應該是完 全黑的,黑洞向外輻射,最終蒸發,消失。另壹個推測是宇宙在想象的時間裏沒 有邊緣,它是無限的。這將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學定律決定的。 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與G.F.R.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規模結構》,與W.以色 列合著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世紀眺望》和與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兩部暢銷書:他的最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後來的《黑 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霍金教授有十二個榮譽學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獲榮譽夥伴稱號。 他獲得過許多獎勵,獎金,獎牌。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學會會員。 史蒂芬·霍金繼續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壹個孫子女),他的理論 物理研究與廣泛的旅行和演講結合起來。

/~kks-kg/eshome/scivote/s3.htm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宇宙有開端嗎?

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麽?

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史蒂芬·霍金

壹個人的思想可以去到多遠?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為什麽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麽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壹天會消亡?

妳是否追尋過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許多人會回答“是”。我們在兒童時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因此我們總要知道萬事萬物的起因。我們在成年後忘記了這壹切,開始滿足於各種既成的似是而非的結果。於是,世界由立體變得扁平。

然而,對自己存身於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壹個人的心中。這也就是為什麽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版後,會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巨大影響的原因——它被翻譯成近四十種不同的文字,發行量高達千萬冊,也就是說,世界上每五百個人中就有壹個人讀過這部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科學著作。

因此,當我掩上《時間簡史》的書頁,我的心中充滿近乎虔敬的感動。史蒂芬·霍金,這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人類物理學界超新星的偉人,我應該怎樣來趨近妳的思想?

《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這樣描述第壹次見到霍金的情景:譯者聽到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然後看到壹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舉起頭來,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壹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壹頁攤平在壹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而閱讀。在這個時候他尚能與人交談,雖然聲音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明白——而不久之後,連這個權利他也幾乎失去。

就是這樣壹位被盧伽雷病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秘;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們不禁疑惑,他是怎樣做到這壹切、怎樣駕馭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關於霍金生平的續書與電影才流行於世。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亂炸中—— 這位戰爭狂人正在為爭奪地球上更多的權力和資源而胡作非為,宇宙雖然更為廣闊卻並不他的考慮之列。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臨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發出了他的第壹聲啼哭。

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史蒂芬躺在母親推著的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註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 我想這多半是因為霍金此刻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如日中天,鄰居不由自主要在記憶裏重新刻劃壹下天才兒童的形象。照我看,年幼的史蒂芬並無古怪之處,他那時不過是壹個挺英俊的小男孩子,而恐怕大多數白人小孩兒在東方人眼中都是好看的,長大之後就不壹樣,青年霍金的外貌與最普通的英國人並無不同。

不過霍金壹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史蒂芬的父母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卻都受到了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壹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有人回憶說在霍金家的房子裏堆滿了書,巨大的客廳裏回響著維格納的音樂;孩子們可以隨意留下吃晚飯——由史蒂芬與他們交談,因為他是最喜歡講話的,而家庭的其他成員則自顧自地在桌子邊看書。小鎮的居民有時會驚異地看到霍金壹家人駕駛著壹輛破舊的二手計程車穿越街道奔向效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而擁有壹輛破破爛爛的老計程車,更是顯得十分古怪。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的確拓展了霍金壹家自由活動的天地,這對於他們是很重要的,至於別人怎麽想,那是別人的事情。

兒童時期的史蒂芬是矮小瘦弱的,然而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機欺侮他,將得到毫不猶豫的反擊。史蒂芬在學校經常衣服散亂,衣領上帶著墨水的痕跡;他喜歡與人講話,急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為此反而顯得句子含混;他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不過老師們公認他是壹個十分聰明的學生。

史蒂芬熱衷於搞清楚壹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壹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史蒂芬從十二歲之後開始迷戀設計龐大復雜的遊戲,諸如“大富翁”、“朝代”——創造出壹個遊戲的世界,然後制定統治這個世界的定律。孩子們為了結束遊戲需要連續玩上幾個小時甚至不得不在壹個星期中分段進行,史蒂芬為此十分得意。史蒂芬·霍金相信世界是運轉在各種規則中的,而探索世界的運轉規則則在以後成為他畢生的興趣和生命的支點。

史蒂芬在十七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壹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壹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壹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史蒂芬在學校裏與同學們壹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麽他很可能成為壹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牛津的最後壹年,史蒂芬·霍金發現自己的行動越來越笨拙,他無緣無故地從樓梯上摔下來,差壹點因此失去記憶。最終醫生診斷他患了盧伽雷病,即運動神經細胞病,並宣判說,這個21歲的青年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史蒂芬·霍金後來說:當妳面臨夭折的可能性時,妳就會意識到,生命是何等寶貴,多少事情妳還沒有完成。在與疾病對抗的同時,霍金開始沈入對世界的思索中,向愛因斯坦這位前輩偉人的相對論邁出批判的第壹步。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簡,在以後的許多日子裏,正是她支持霍金頑強地生存與奮鬥下去,而且給他帶來了正常的家庭快樂——出乎醫生意料的是,這個他斷言即將死亡的病人不僅壹直活了下來,甚至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

霍金曾經告訴記者,他比患病前更加快樂,因為他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所在,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對人類知識做出了適度的卻是有意義的貢獻。他說:“當然,我是幸運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夠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不過,霍金身體狀況的確越來越糟糕,他漸漸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手術中,甚至失去了講話的能力——在壹段時間中,他飛馳的思想只能被封閉在自己的大腦中。無法與人交流,這使他覺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發達最終使他得以借助電腦和語言合成器,重新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夠在眾人面前演講。

在這期間,已經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的霍金與妻子壹起爭取學院的宿舍、“目睹”三個孩子的成長、壹次次指出自己手下研究生論文中的錯誤……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在廣闊的宇宙中遨遊——他指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在所謂“大爆炸奇點”失效,因此將量子力學引入對宇宙誕生的探索,最終得到宇宙無始無終的結論,並創造出“虛時間”這壹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實上壹直都在發“光”,只是極其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證明了上帝的虛無……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壹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壹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能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裏轉動的輪椅的身影真是壹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壓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甚至身被重創。然而,幸運的是,每壹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

霍金的頑強同樣表現在他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壹次次交鋒中,而在許多時候,他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於是,霍金這個名字漸漸在人類科學的世界顯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岡步下聖壇,將嘉獎“有傑出成就的年輕科學家”的勛章授與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經嚴酷地迫害過布魯諾、伽利略;1985年,霍金被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學術組織英國皇家學會吸納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他在劍橋大學擔任著牛頓曾經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職,被世界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對二十世紀人類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

然而,對於普通人,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時間簡史》的面世。這部在暢銷榜上連續壹百周居高不下的書被視為是出版界奇跡。也許閱讀過它的大多數人並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科學成分,但它卻毫無疑問地重新激起了人們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而好奇,正是推動人類文明壹步步走向未來的最大動力!當我們沈浸在對浩翰的宇宙思考中時,日常生活中細小的煩惱就會趨於微不足道,於是我們重新發現生命的終極追求——這種追求不再因“地球”這壹宇宙塵埃的生或死而消亡。

  • 上一篇:祝福企業的前程似錦的話
  • 下一篇:求解坦克世界發動機調速器用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