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中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异

中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的衔接性较好,有利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校继续学业。欧洲的教育体系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比较大,学术风格也与中国不同,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更适合中国不容层次的学子继续学业。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3年;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三个中学阶段***12年。小学和初中一***9年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制3年。小学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初中开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科2到3年,大学本科4到6年,硕士研究生2到3年和博士研究生3到4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2年,国民义务教育9年,高级中等教育3年和高等教育6到10年。自初级中等教育开始划分体系:一为学术教育体系,目标定位于学术研究以培养专门人才,包括高中3年,高等教育大学4至7年,硕士博士教育2至6年。另一个体系为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传授应用学科和技术,目标是培养使用型专业人才,包括国中后的五年制专科学院、高职3年,两年制学院,两年制技术学院,四年制技术学院及研究所。

美国学与中国相仿,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至5年,硕士2年,博士4年。在高中毕业前进行义务教育,完全由政府提供,教育内容采用通识教育。美国大学自学教育开始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制学校和专业学院。同其他国家的学制相比,中美学制的相互兼容性更大。中国的学生到美国继续学业,其高中和大学的学历一般都得到承认。如果他进入美国的大学读研究所,那么他在国内修的学分,大部分可以转学。高中毕业要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也很方便,因为高中学科的理科方面多半已经符合美国大学的条件。职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顺利学校美国的大学,但可能要补修一些学分、课程、完成学位的时间稍长一些。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也有不同的地方。美国大学生入学以后,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重新决定自己的主修课程。医科,法律在美国大学没有设置专业部门,只需等学士学位完成,通过相关的考试后可获得资格申请。

中国学生留学美国通常在专业课程上不会往后,但是她们必须增强英语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创造力,并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成功。

有人说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掌握,注重“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广” ”和“博”。

以数学为例,中国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草案“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化的道路,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了单身人士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之前都必须接受平民化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标准比较低,适合于广大学生的接受水平。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就业市场的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影响,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格局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需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课堂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沟通的要求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改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改基线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考试论英雄。这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内涵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做了什么作业太多,要考太多的尝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之外的各种潜力。反观美国的孩子生活就幸福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小时放学后主要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甚至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时代,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正好,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底部排名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老师的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我们实际生活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的分割。

说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获得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成绩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其次,我们的知识只是在做题、解题上,而不是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近似鸟类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进行大旅行。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显而易见。美国的中学生已经有能力独立图书馆查文献、寻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教导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如此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轴线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重视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培养,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广大、自由的态度,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教育基础则沉闷了。

中国美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实践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人才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写修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课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分布,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是根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密码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非常相似。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目前我们实施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设想,科目总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布局比较紧张。这样虽然给学生打底系统的确认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教师讲课,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多人自由、大规模,上课期间学生可以轻易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集中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集中于创新还是集中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补偿弥补,是最合理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化的教育。 现在,美国的基础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补偿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

<发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面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来说明。现在只是图书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课程,不同的课程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年轻人轻轻就达到了几个程度,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得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学习几个专业的课程时,相同的课程不必重复学习,这样在学完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后,再修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就比较容易了。这给学生一个扩展自身知识面的好机会,也为学生走向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校学生也可以中途休学分,已取得的学分去仍然被保留,一年或几年后可再继续到该大学就读,直到修满学分,取得学位。我认识一位美籍华人妇女,她儿子读了两年大学后,告诉母亲说觉得学习没有动力,准备先到社会上干上两三年,再回到学校,一则可以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二则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位母亲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并不表示反对。在美国,大多数年轻人很会看到,这种独立意识是出来培养的。

美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敞开,人们转换职业是司空见习惯的事情。通常人们在转入新的职业前,又开始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所以在社区大学里可见到年龄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的20来岁,有的却有40、50岁。比如一位女教师原来是电脑工程师,在电脑行业工作了近20年后,觉得厌烦了,想当老师,让生活更轻松一些,她就到大学进修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后在中学找到了工作。还有一位哲学教授对哲学失望后改种葡萄,而他原来原来是名电工。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潜力,众多的教育机构为所有者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只要你想学习,想读书,你就可以在就近的大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专业。报名后,通过相关的测试,学校会建议你选修什么课程。每年分三个学期,1月、5月、9月开学。课程安排在时间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甚至还有从下午5点到7点点的。有的老人退休后又去大学学习,以弥补以前在学习上的遗憾。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可能会忽略不计虽然现在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以及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和课程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差得很远,需要大力改革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大众高等教育化,而不仅仅是少数人上大学。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道德的,是一种受歧视。

提高全民素质不能仅靠学校等教育机构,还应有更多读书学习的场所。在美国,图书馆很多,而且借书卡是全市联网的,可以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完全由自己在电脑上完成借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10点以后。书店也很多,里面有很多非常舒适的沙发供人安坐读书。你从门口一直看进去书到晚上11点关门才出来。里面有吧台供应热咖啡和面包。孩子们也极喜欢去书店,里面有很多玩具,儿童书房布置得像童话世界,儿童读物设计得像玩具,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 上一篇:雙語教育很普遍,怎麽看待幼兒的雙語教育?
  • 下一篇:DNA探针检测与PCR的区别是什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