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我國有哪些新型的抗旱措施或者抗旱成果?

我國有哪些新型的抗旱措施或者抗旱成果?

1、西南山地丘陵集雨節灌技術:該技術重點解決山丘區地形復雜、田塊較小而分散、交通不便且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和水源少而分散的問題。可使作物增產10%~20%,產值提高15%~20%。技術要點如下:

(1)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開源,結合坡改梯工程和土壤改良,進行坡面水系治理,根據地形和集雨面積,系統地搞好“三溝”(截流溝、邊背溝、排洪溝)以及“三池”(蓄水池、積肥池、沈沙池)、山平塘等微、小型水利工程為重點的坡面水系治理配套工程。

(2)低壓管道輸水,在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旱情需要,通過提灌將低處的集水抽到高位蓄水池,再采用固定的低壓管道對各丘體位置相對較低的蓄水池進行水源補充,能有效地解決土渠輸水損失大和山丘區域“土高水低”的問題。

(3)高效節灌,在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開源技術基礎上,針對不同作物,可根據自然水壓因地制宜采用微灌、噴灌和澆灌等不同的節灌方式;也可采用移動式多功能噴灌機,充分利用山丘區各種小水源進行移動式噴灌和澆灌。

2、陜北地區大壟溝抗旱耕作技術:是在陜北沒有修建水平梯田的緩坡地采用大壟溝耕作技術,可以增加活土層厚度,提高蓄水能力和保持水土,同時通過覆蓋措施來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墑情,改善植物生長的局部環境條件。

3、華北地區節水灌溉技術(隔溝灌溉和小畦灌溉):通過隔溝交替灌溉,減少土壤表面潤濕區域,減少水分蒸發損失,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技術要點如下:

(1)隔溝交替灌溉。改變追求田間作物根系層充分和均勻潤濕的傳統灌溉方式,通過隔溝交替灌溉,增加根系傳導水分的功能,減少土壤表面潤濕區域,減少水分蒸發損失,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對玉米、小麥等溝壟栽培的作物,每次灌溉是、每隔壹行進行灌溉,保持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個區域幹燥,而另壹部分區域灌水潤濕,每次灌溉面積只相當於傳統灌溉面積的50%~70% ,每次灌水量15~20方,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幹燥,部分根系潤濕。

(2)小畦灌溉。通過“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改變畦田寬度,自流灌區為2~3米,機井提水灌區以1~2米為宜。地面坡度1/400~l/1000時,單寬流量為2.0~4.5L/s,灌水定額為20~45米3/畝;畦長,自流灌區以30~50米為宜,最長不超過70米;機井和高揚程提水灌區以30米左右為宜。畦埂高度壹般為0.2~0.3米,底寬0.4米左右,地頭埂和路邊埂可加寬培厚。

  • 上一篇:南京林業大學住宿條件怎麽樣
  • 下一篇:《金属世界》txt全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