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 德要道,以顺天下,民间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敢敢知之?”

子 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 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 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 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孜孜,如临深渊,如行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了;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 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狼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 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寝,无忝尔夜所生” 。”

庶人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p>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尹,民具尔瞻师。’”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 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困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国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困于妻子 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为天下和平,祸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人也。昔者周公郊其祀 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达到四海之内,修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 圣人之教不彻底,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 无则焉。不谓善,而皆谓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修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 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而能事亲。事亲者,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莫善于悌。移风易俗,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上限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 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结果行成于 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 父之令,似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 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令名;父有子,则身不离 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 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第十章 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 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 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跃,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 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 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修养,使天下百姓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 “这就是孝。它是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到原来位置,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皮肤,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一切都不能收纳损毁伤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在后世显扬名声,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 ,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p>

孔子说∶“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辜负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侍奉双亲 ,而将德行教化施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服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百姓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 居高位而无倾覆之危,故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裕而不奢靡靡霍,故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住富裕和尊贵,才能保住家 国家的安全,与孝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犹如身临深水潭边恐坠落,脚踩薄冰之上 ”

卿大夫第四章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不是先代圣明君王 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 能够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必然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故所说之事祭天下皆知也不会过失之处,所作之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不幸。衣饰、 语言、行为这三点能够做到遵行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瑰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大雅·民》里说∶“要从 早到晚勤勉恪,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一样的;用奉事父亲 敬事国君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 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奋斗,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严格,节约俭约,于是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足以尊卑高下 ,孝道是无始孝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那是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 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箱子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根本的灾难的品行。天地有其 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有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其教化不须紧急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紧急才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呼吁博爱,人民不敢抛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最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 于,于是人民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互相理解;告诉人民值得人们喜爱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陋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劳动力而不是违法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 ∶“从前圣明的君王实行孝道治理天下的,尊崇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废弃,更确切地说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 统治一个封国的诸侯,把丧妻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是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这样会得到老百姓的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为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乐意奉事其父 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 天地万物祭祀,以尊贵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祭祀更重大的了。在孝道祭祀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人类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 配祀天帝最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点。最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这一父亲文王祀天帝。 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从而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越孝道之上呢? 因为其次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 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珍惜这种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因为对父母尊敬的爱敬 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不必紧张的严厉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紧张严厉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因为是他们因循孝道这天生的 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本来就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子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这更重要的 了;父亲对于子女又是西雅图篮板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却去尊重别人的行为,以致违背了爱德;不尊重自己 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逆要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恰恰违背了道德礼法 之恶道施为,虽能一时得志,亦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之为则非如此,其言谈,必须要考虑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为,必须能想到给人们带来欢乐 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尊敬;其行为举止,属于人民包装有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法,成为人民 《诗经· 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舞台不差。

'”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奉行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全力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养育 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服去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严肃对待∶ 礼法不乱。这五个方面做警示周到了,方可称为父母对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而不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 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然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 项恶事不戒除,尊崇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 “五刑范畴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对抗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 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明显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 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互尊重友爱,没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仪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变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 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乃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别人的父亲,其就荣幸;尊敬别人的兄长,其 弟弟就尊敬;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 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不挨家挨户去坚持, 也不是天天当面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去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 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力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 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作对国君的忠心;移奉事 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能把理家的道理移到做官治理国家。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 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必然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子曾说∶“像慈爱、恭敬、安亲” 、扬名这些孝道,已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服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 这是什么话呢? 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相谏争的诤臣5人,尊贵 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 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可以使父亲陷身于不义之事。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 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争事,一定要谏劝阻。

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 ,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普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即可明神灵、来临福彰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严格礼仪,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 人蒙受羞辱。到宗庙崇拜表达敬意,神明就会享受出来。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点亮天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应相通。《地方诗经·大雅·文王》 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 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绅士看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绅王看如何失败君王的奉过失。 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要匡正 《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内心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如何遥远,这部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内心,从不会 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一十八

孔子说∶“孝子失去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 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里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没有,吃美味的食物觉得好吃,这是造成失去亲人的原因 父母之丧,三天后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消灭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 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被告知居丧是有其终止人民的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着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 等,楼梯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哭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 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得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 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成就了,才顺利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 上一篇:人体肠道示意图
  • 下一篇:小說苦菜花三部曲都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