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感受先生 阅读杨绛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感受先生 阅读杨绛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手持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至以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我们很不需要人物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一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进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实地观摩一番。

——《读书苦乐》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我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受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找“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杨绛先生曾将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不一定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所以,我们选择将她的文字连缀成报道,以这种“隐身”的方式读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与另外两个人团聚。请允许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舍。

——编者

亲与情

我此生非空虚,我活斯大林,也很响动,因为有我们

我此生非空虚;我活斯大林,也很响动,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呢?我们家这个,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困难。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具备什么苦涩苦辛的事,快乐变得甜润。我们稍稍有一点,同样变得非常快乐。

一十一三五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荫荫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

<1938年回国,因日寇侵华,苏州、无锡都已沦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遇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苦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得分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见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最可贵处。他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赢得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竹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

锺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一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比较。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

锺书于去年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去年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周都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而过。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可以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九七年早春,阿瑗死亡。九八年末,锺书死亡。我们三个人不知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限制了我一个人。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逃不掉,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国与民

我们是顽强的中国老百姓,亿万虽然“我们”素不相识,终归属同属一体,痛痒相关

我们陷入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遭遇世态炎凉。我们夫妻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酌低酌,细细饮酒。这种滋味值得传染,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二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适应。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西南。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雷,宋淇等,傅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讨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共同自愿参加“大东亚***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胜利的欢欣很短暂,接下的是普遍的失望,接下的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仓促。

我们如要出行,不是无路可走。然而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与他沟通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也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只是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坚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做外国人。我们不敢为自己乐观,但我们却安静地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想到解放前夕,人匆匆忙忙往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清楚“我们”或“我们”。 尽管亿万“我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半。

【我问:“你悔不悔最初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所有文章都经过整理,老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看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穷人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文字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我最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八十,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毁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绝意不写小说。我生也辰,不是可以创作小说的人。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家。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是我在清华上小说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陷入了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脚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少量眼睛需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佑眼睛,就“闭着工作”,写篇小说。我在研究和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兼写小说和散文,还写了一篇部长篇。1987年小说短退休后,我就懒得写文章。钱锺书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又翻译了一篇作品,随事即兴,又写了长长简短的散文十来篇。

《堂吉哈德》默认西语我审阅,只我审阅自己校了4遍清样,于1978年3月出版。9年后我又校订了一次。我怕我所根据的版本已经陈旧,找了几个新版本,做了一番校勘工作,发现我一样的版本还是版本。至于我的翻译,终觉不够好。最近我又略加修改,但我已经年老了,只寄希望于后来的译者了。

所有文章,经整理,去掉一部分,把剩下的部分粗粗分门别类。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写的文章,虽然句句都是大实话,也删掉。有“一得”可取,虽属小文,我也留下了。

生与死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坚定地看看,也向前看看,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走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词儿软化那种不受欢迎而避免不了的“死” ”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我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清晰地看看,也已经向前看看。刚性看,我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生实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诚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负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防御。你要不与人争时刻,就得与世无求,同时维持还要力量,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 *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人需要锻炼。人有优良的品质,还有许多劣质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个顽强的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上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除去惨重,才成金纯。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成效。好比香料,捣得愈粹,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难为人上人。”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要的本的要求。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定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不是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把这一百年沾染的污*带回家。我没有“登泰山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个世界比一个大好熔炉,烧炼出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价值观。

关于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这个结局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赔;我爱上帝,其次就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整理自《杨绛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远小传

远杨季康,笔名杨绛,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35年与钱锺书喜结连理。曾创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剧本,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哈德》等高水平译作,着有长篇小说《沐浴》、散文集《干校六记》《隐身衣》等。晚年仍笔耕不辍,以90余岁高龄创作了随笔《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

  • 上一篇:水流快成語
  • 下一篇:我是新手,公司要網上年檢,具體要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