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請問羅斯:著《論死後的生命》的簡介和目錄是哪些內容?

請問羅斯:著《論死後的生命》的簡介和目錄是哪些內容?

摘自京東購書。

商品介紹

商品評價(107)

精彩書評

加入購物車

掃壹掃,手機購買

商品編碼:11339336

ISBN:9787229066833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開本:16開

頁數:312

包裝:平裝

出版時間:2013-11-01

版次:1

印刷時間:2013-11-01

印次:1

正文語言:中文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查找同類商品

圖書 > 哲學/宗教 > 西方哲學 TOP44

編輯推薦

直面生死,即獲自由——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終極告白

《生命之輪:生與死的回憶錄》是壹部令千萬人思考“生死大功課”的傳奇作品,在歐美暢銷多年。身為精神科醫生的作者投入到生死學研究四十年,幫助瀕死病人和他們的家人渡過生死過渡的艱難時期。她的“生死研究課”堂堂聽眾爆滿,學生們自願擠滿教室。她將臨終病人請入醫學院的課堂、將自己與他們面對死亡的體驗告訴所有的學生和讀者。她的“生死課堂”探究的是如何面對生死及其過渡,告訴眾人“如何懷有悲憫的心對待生死大事”,以及“如何呵護好生,才能呵護好死” 。

在《生命之輪:生與死的回憶錄》中,我們能夠跟隨作者體悟到她壹生最重要的生死觀:壹個人如何死,取決於他如何生;死亡並不真正存在,生命唯壹的意義在於愛。

內容簡介

《生命之輪:生與死的回憶錄》的作者伊麗莎白·庫勒斯-羅斯是壹個顛覆了世界對死亡和瀕臨死亡看法的女人。

繼出版了顛覆性的經典著作《論死亡與瀕亡》後,在數年照顧患兒、艾滋病人以及老年患者的過程中,她還撰寫了許多其他著作,讓數百萬人在面對死亡或所愛之人死亡時得以心生安慰和理解。如今這位全球著名的醫者已經通過了自己的生死過渡,留下這部“臨終告白”——《生命之輪》。她在即將面臨自己的死亡時,講述了自己不平凡的壹生。她已經教會了世人如何才能安寧地死去,如今又給我們上了壹堂課,教我們如何才能活得好。她的故事是壹次心靈的冒險之旅——充滿力量、備受爭議卻又鼓舞人心。這是壹個強有力的生命為後人留下的最好的財富。

作者簡介

美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20世紀全球百大思想家之壹。

她是從瑞士山村走向世界的國際生死學大師,她最早從事臨終關懷事業,協助瀕死病人和親屬安詳面對死亡。

她顛覆了世界對死亡和生命的看法,清晰界定臨終的五個階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幫助人們學會接受死亡;

她在自己臨終最後的著作《生命之輪》中告訴我們生命的終極秘密:“死亡並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難的功課是學會無私地去愛。”

精彩書評

壹部關於探索、信念、奉獻等理念的啟示錄。這本書記載了壹個生命充滿激情、悲憫富足的壹生。

——理查德·霍夫曼(Richard Hoffman)《新紀元期刊》(New Age Journal)

(以下是臺版的評論,臺版書名譯為《天使走過人間》)

多年來我從事“臨終關懷”倡導,在醫院艾滋病房做義工,每每面對“死亡”時,仍不免經驗強大的悲慟挫折,和對生命不解的困惑。讀庫伯勒-羅斯的回憶錄,我再度充滿了那最初的熱情,找回了繼續下去的力量。正如庫伯勒-羅斯醫師所言,“死亡”給人生最大的啟示,是提醒我們:珍惜“生命”當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愛”。

──臺灣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王念慈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每每掩卷,被庫伯勒-羅斯醫師無私的奉獻、無法摧折的生命力與持續散發的光與熱所撼動,無法自己。《生命之輪》提醒了我們思考死亡之必要,因為那是關懷與愛的力量來源。

──臺灣作家、醫師 侯文詠

這是壹個愛的故事。無私的愛刻劃了無盡的愛。壹個生下來只有兩磅重的奇女子,從小背負了拯救世人的使命感。壹個因為史懷哲而矢誌當醫生的大女人,壹生為了奉獻的信念,不畏艱困走過千山萬水。壹個研究生死學的大師,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神跡顯現般啟示現世。如同她在傳奇的經歷中不斷自問而凡夫俗子也都該靜心思考:終其壹生,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人生最重要的壹堂課──為這個世界貢獻永恒的愛?

──奧美整合營銷傳播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長 莊淑芬

目錄

前言 萬事皆有因

第壹章 “鼠”

垂死的天使

我的小黑兔

信仰、希望和愛

屬於我自己的白大褂

我的承諾

使命感

受神庇護的泥土

蝴蝶

第二章 “熊”

回家吃飯

醫學院

最好的良藥

醫學博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曼哈頓州立醫院

活到自然死亡

我的第壹堂課

身為人母

死亡和瀕死

全心全意

我的母親

生命的目的

聲名鵲起

生命去哪裏

死後

第三章 “野牛”

傑菲

死後的世界

證據

和另壹個世界對話

死亡並不存在

我的宇宙意識

歸宿

艾滋病

聖水

第四章 “鷹”

奉獻

鄉村醫生

畢業

曼尼的信號

蝴蝶

生命和生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蝴蝶

Butterflies

我談到了愛和悲憫,但在拜訪世界上最慘無人道的暴行發生地時,卻學到了有關生命意義的最深刻的壹課。

在離開波蘭前,我參加了我們親手建造的校舍的落成典禮,然後就動身去了馬伊達內克——希特勒最駭人聽聞的死亡工廠之壹。內心深處壹直有什麽東西在驅使我,非要親眼看壹看這些集中營不可。就好像親眼所見有助於我更好地理解它們壹樣。

對於馬伊達內克的惡名我早有耳聞,我的波蘭朋友正是在那裏失去了她的丈夫,以及十三個孩子中的十二個。沒錯,我對它十分了解。

但真正動身去那裏又是另外壹回事。

這座規模宏大的集中營的大門,已被砸得粉碎,但證明它那駭人聽聞的過去(超過三十萬人在這裏慘遭殺害)的證據仍然保存了下來,並面向世人展示。我看到了帶刺的鐵絲網、守衛塔,還有壹排排的營房——男人、女人、兒童,壹家老少就是在這裏度過了他們生命中最後的幾天或是幾小時。我還看到了壹些火車車廂,把頭伸進去壹看,不由得不寒而栗——有些車廂裏裝著女人的頭發,德國人本打算把它們運回德國做成棉服。其他車廂裏還裝著眼鏡、珠寶、結婚戒指和具有紀念意義的小東西,最後的壹節車廂裏塞滿了兒童服裝、嬰兒鞋和玩具。

從車廂裏爬下來,我不由得打起了冷戰。人怎麽會那麽殘酷?

毒氣室裏傳出來的惡臭氣味,彌漫在空氣之中,那種揮之不去的死亡的氣味,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為什麽?

又怎麽可能發生呢?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我驚愕地繞著營地邊走邊問自己:“人類怎麽能這樣對待同胞呢?”走進營房,“這些人,尤其是母親和孩子,在死期臨近的時候,是怎麽熬過這最後的幾天乃至幾周的?”我在營房裏看到光禿禿的木板床整整堆了五層樓高,人們在墻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姓名的首字母縮寫和塗鴉。他們是用什麽完成的呢?石塊?他們的指甲?我湊近看了看,發現有壹個圖案壹再出現——蝴蝶。

觸目所及,蝴蝶無處不在,有壹些畫得很粗糙,有壹些則相當精致。我根本沒想到會在馬伊達內克、布痕瓦爾德和達豪 這種可怕的地方看到蝴蝶,但營房裏面卻到處都是。甚至每壹間我去的營房都有。“為什麽?”我問自己:“為什麽是蝴蝶?”

很顯然它們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但到底是什麽呢?在這之後的二十五年裏,我壹再問自己這個問題,並痛恨自己壹直找不到答案。

走出營房,感受著馬伊達內克在我心靈上造成的巨大震撼。但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來這裏正是為我今後壹生的工作做準備。那時我只是想弄明白,為什麽人類能夠做出如此慘絕人寰的暴行,尤其是殺害那些無辜的孩子。

突然間我的思緒被打斷了,我聽到壹位年輕女人用壹種清晰、平靜並且肯定的語氣在回應我的話。她叫果爾達(Golda)。

“妳也完全有可能做出那種事。”她說道。

我想要反駁她,卻呆在那裏壹句話也說不出來。“如果妳是在德國納粹中長大的話。”她補充道。

我想要大聲抗議:“我才不是!”我是個和平主義者,出生在壹個和平的國家,在壹個美好的家庭中長大。我從沒嘗過貧窮、饑餓和遭人歧視的滋味。果爾達通過我的眼睛讀懂了我的想法,她回應道:“連妳自己都不知道妳會做出什麽事情。如果妳在德國納粹中長大,妳就很容易變成做那種事的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希特勒。”

我並沒有爭辯,而是努力想去理解她說的話,正值午餐時間,於是我邀請果爾達和我壹起吃我帶來的三明治。她美得驚人,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遇到她,我們也很可能會成為朋友、同學或是同事。果爾達邊吃邊告訴我為什麽她會這麽想。

果爾達出生在德國,十二歲那年,蓋世太保出現在她父親的公司,並帶走了他。從此她再也沒見過父親。戰爭爆發後,她和其他的家人——包括祖父母在內,都被遣送到了馬伊達內克。壹天,守衛命令他們進入隊列,他們曾看過許多人進了這個隊列之後就再也沒出來過。她和家人以及其他光著身子的人們壹起,被推進了毒氣室。他們不停地尖叫、哀求、哭泣、祈禱,但卻只有死路壹條,毫無尊嚴,更不可能生還,因為他們被推進了毒氣室,死得比屠宰場的牲口還慘。

當時納粹打算把果爾達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推進去後,就關門放毒氣,但神奇的是,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扇門怎麽也關不上,因為那裏面實在擠了太多人。為了完成每日的任務,納粹幹脆壹把把她拉了出來,將她推到了外面。但因為她的名字已經在死亡名單上了,大家都當她已經死了,從此再也沒人叫過她的名字。她就這麽陰差陽錯地撿回了壹條命。

她根本沒太多時間哭泣傷心,因為要竭盡全力地想辦法活下去。她掙紮著熬過了波蘭的嚴冬——想方設法地搜羅食物、避免患上傷寒這樣的疾病,因為哪怕是壹場小小的感冒,也會讓她無法挖掘溝渠或是清掃積雪,結果就是會被再次送回毒氣室。為了保持振作,她想象著集中營獲得解放的樣子。她覺得上帝讓她活下來是為了讓她告訴後人,這些親眼目睹的殘酷暴行。

這個理由壹直支撐著她熬過了最嚴酷的寒冬。如果感到筋疲力盡,她就會閉上眼睛,回想女朋友被集中營的醫生當成小白鼠做實驗,或被集中營的守衛施暴時發出的慘叫聲——通常是兩者兼有——然後就告訴自己:“我壹定要活下去,壹定要將這些人犯下的駭人聽聞的罪行告訴全世界。”果爾達懷抱著這份仇恨和決心,苦苦支撐,終於熬到了盟軍到達的日子。

當集中營被解放,營地的大門打開時,果爾達卻被潮水壹般洶湧的怒氣和怨恨攫住了身心,無法脫身。但她不想看到自己用剩下的寶貴人生來發泄仇恨。“那就跟希特勒沒什麽兩樣了。”她說道,“如果我用這條撿回來的命去播撒仇恨的種子,那就和他沒什麽兩樣。我只不過是另壹個散播更多仇恨的受害人。只有讓過去的事過去,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她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我在馬伊達內克時內心湧現出的所有問題。直到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人類能做出多麽殘暴的事情。但妳只有看到那滿車的嬰兒鞋,聞到那彌漫在空氣中宛如裹屍布壹樣惡臭的味道時,才能感受到人類究竟能犯下多麽不人道的罪行。但如何解釋果爾達的做法呢?在見證了如此殘酷的罪行後,她的心中為什麽沒有恨,卻只有寬恕和愛?

她接下來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我能將壹個人只想著仇恨和報復的壹生,轉變成充滿愛和同情的壹生,我才沒有白白撿回這條命。”

領悟了這番道理,馬伊達內克之旅讓我變成了另外壹個人,以前的人生完全被顛覆了,我又活了壹次。

我還是想進醫學院,不過這次我的人生目標是確保在未來的子子孫孫裏,不會出現另壹個希特勒。

當然,我得先回家才行。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萬事皆有因

數年來我壹直背負惡名,但也許這本書能幫我扭轉這種局面。人們居然將我稱為“死亡與瀕死夫人”,他們認為,在研究了三十多年的死亡和死後的生活後,我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專家。不過我卻認為:他們根本沒搞清楚狀況。

唯壹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我的工作重在強調生命的價值。

我常說,死亡也可以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經歷。如果妳每天都活得明明白白,那妳就沒什麽好怕的。

也許這本書——想必是我這輩子寫的最後壹本書——能夠撥雲見日,把這壹切說清楚。也許它還會引發壹些新的問題,或許甚至還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如今,我坐在亞利桑那州斯科茲代爾市(Scottsdale,Arizona)擺滿鮮花的起居室裏,回憶著過去這七十年裏我所書寫的不平凡的生活。我這個從小在瑞士長大的小女孩,即使在最離奇的夢中(它們的確非常離奇),也從未預見到有壹天我會和風靡全球的名著——《論死亡與瀕死》壹書的作者搭上什麽關系。而正是這本書中關於探索生命最後章節的內容,讓我陷入了醫學和神學的論戰之中;同樣令我也無法想象的是,在之後的歲月裏,我會耗費壹生的精力去向世人解釋:死亡並不存在。

在父母看來,我本可以成為壹個和藹虔誠的瑞士家庭主婦,但事實上,我卻成為了壹名美國西南部的精神病學家、作家和演說家:我和來自另壹個世界的靈魂交流,並認為它們的世界更美好、更有愛。我覺得當代的醫學就像是在扮演先知,它試圖向人們提供壹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簡直太荒謬了。在我看來,只有無私的愛,才是唯壹能治愈人們的良藥。

我有壹些很離經叛道的想法。比如說,在過去的幾年裏,我遭遇了好幾次中風,其中也包括1996年聖誕節之後那次輕微的中風。我的醫生先是對我發出警告,之後開始懇求我戒掉煙、咖啡和巧克力。但我還是沈浸在這些東西帶給我的點滴快樂中,不肯戒掉。為什麽要戒掉呢?那是我生活的壹部分。

那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就算我固執己見、桀驁不馴、特立獨行,還有那麽點離經叛道,又怎麽樣?這就是我。

在人們看來,生活的片段彼此之間是沒有關聯的。

但經歷告訴我,萬事皆有因。

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註定要發生。

我註定要同瀕死的病人打交道,在第壹次見到艾滋病病人的時候就已經別無選擇;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召喚,讓我每年奔波二十五萬英裏 ,幫助人們應對生死以及生死之間最為痛苦的階段。晚年時,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我在弗吉尼亞州(Virginia)的鄉下買了壹座占地三百英畝 的農莊,並在農莊上建起了自己的治療中心,打算用來收養感染艾滋病的嬰兒;雖然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感到心痛,但不得不承認,那時我已註定要被趕出這個世外桃源。

1985年,在宣布收養感染艾滋病嬰兒的計劃後,我霎時就成為了全仙納度河谷(Shenandoah Valley)最讓人看不起的人。雖然很快我就放棄了這個計劃,但還是有壹夥人千方百計地想把我趕走,只差沒把我殺掉。他們開槍打我的窗戶、射殺我飼養的牲畜,還到處散播各種謠言,把這個美麗的地方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但那裏是我的家,所以我仍然負險固守,不肯收拾行李離開。

早在十年前,我就搬入了位於弗吉尼亞州河源村(Head Waters)的農莊。這座農莊承載了我所有的夢想,我傾註了所有出版和演講賺來的錢,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在這裏蓋房子、倉房和農舍,還建了壹座用來召開研討會的康復中心,這讓我免受了許多奔波之苦。那時我正籌劃收養感染艾滋病的嬰兒,希望他們能夠在美麗壯觀的田園風光中,度過人生中剩下的每壹天。

農莊簡樸的田園生活對我來說就是壹切。在壹段漫長的旅途後,到達通向我家的那條崎嶇蜿蜒的車道,總能讓我壹下子就松口氣。恬靜的夜晚比任何安眠藥都有效,它能讓人安然入睡。清晨我在牛、馬、雞、豬、驢和駱駝等動物的叫聲組成的交響樂中睜開著雙眼,整個動物莊園都在吵吵鬧鬧地歡迎我回家;綿延的土地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壹眼望不到邊,壹些參天古樹默默地矗立在田邊,向人們展示著自己千百年來沈積的智慧。

農莊上的活可沒法偷懶,我的手每天都臟兮兮的。它們每天都觸摸著大地、水和陽光,它們每天都和組成生命的物質打交道。

這就是我的生活。

我的靈魂所在之地。

可是,1994年10月6日,我的房子卻被人放了壹把火。

大火無情地燒垮了我的房子,壹切都毀於壹旦。所有的文件資料都被燒毀了,我所擁有的壹切都化為了灰燼。

壹接到房子著火的消息,我就立刻飛奔到巴爾的摩(Baltimore) 機場搭飛機回家。那個給我報信的朋友懇求我不要回家,至少不是現在。可是在我這壹生中,總是有人在告訴我不要當醫生、不要和瀕死的病人聊天、不要在監獄開辦艾滋病人護理所,而每次我都固執己見地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沒有聽從勸告。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人生在世,總有萬般苦難。經歷越多,學到的越多,心智也就更加成熟。

轟鳴的飛機載著我急速上升,很快我就坐在了朋友的後車座上。朋友載著我在黑暗的鄉村道路上飛速行駛。時間已經幾近午夜,離農莊還有數英裏時,我就看到了熊熊的火光和火光中的黑煙,它們在壹片漆黑的天幕下顯得分外紮眼,壹看就知道這是場大火。漸漸地,我們走近了農莊——或者不如說是農莊的殘骸。熊熊的大火已經將其吞沒,剎那間我仿佛墜入了漫天火光的地獄深淵。消防員說他們從沒見過這麽大的火。大火燒了壹整晚,直到第二天早上,消防隊員依然束手無策,只能任其燒毀——溫度實在太高,他們根本無法靠近農莊。

那天深夜,我只能暫時借住在附近農莊的客房裏。我給自己泡了杯咖啡,點了根煙,然後開始計算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給我帶來的巨大的個人損失。那是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讓人根本無法接受。我失去了父親記載著我兒時生活點滴的日記、我的個人文件資料和工作日記、兩萬多例關於生死學研究的記錄、我的美洲土著藝術品收藏、照片,還有衣服……我所有的壹切。

整整壹天壹夜,我都沈浸在震驚中。我不知自己該作何反應:是該大哭大叫,還是憤怒地向上帝揮舞拳頭?又或是只能瞠目結舌地看著這殘酷的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

逆境只會讓人變得更加強大。

人們總是問我死是什麽樣子的。我告訴他們死亡是輝煌壯麗的壹刻,它是人們這輩子做過的最簡單的事。

生命就像是在學校上課,老師教了妳許多課程。妳學的越多,接觸的課程就越深奧。

而這次大火也是我生命必經的歷程之壹,我生命中的壹課。既然無法否認這壹切,也只能選擇面對現實。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些什麽呢?不管怎麽樣,無論這些被燒掉的東西多麽珍貴,或是有多麽重要的感情意義,它們也不過只是身外之物。沒有什麽能和生命的價值相提並論。至少我還活著,我那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肯尼斯(Kenneth)和芭芭拉(Barbara)也都毫發無傷。那幫渾蛋雖然成功地燒毀了我的房子以及房子裏的壹切,但他們卻依然無法將我打倒。

當妳學到了人生的課程,痛苦就會隨之而去。

妳可以用很多詞來形容我這段從地球另壹端開始的人生,但絕不是輕松。這不是抱怨,而是壹個不爭的事實。從這段人生中我學到了樂中必有苦,無苦不成樂的道理。如果沒有經歷戰爭的悲苦,我們又怎能感受到和平的安逸?如果不是艾滋病的出現,我們會註意到人類已處於危險之中了嗎?如果沒有死亡,我們會感激生命嗎?如果沒有恨,我們會領悟到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愛嗎?

就像我常說的那樣:“如果保護峽谷免遭狂風暴雨的侵蝕,妳就無法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麗雕刻。”

我承認,類似三年前十月的那個晚上,實在沒什麽美好可言。但在人生中的那段時期裏,我壹次又壹次地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想要眺望遠方幾乎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在那些時刻妳可以選擇消極逃避,怨天尤人;或者妳也可以選擇治療傷痛,繼續去愛。我相信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成長,所以對我來說,做出選擇並不是壹件難事。

於是,火災發生幾天後,我開車去城裏買了幾件換洗的衣服,重整旗鼓,準備面對接下來將要發生的壹切。

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這壹生的寫照。

查看全部

內頁插圖

  • 上一篇:王雪琴的擔任職務
  • 下一篇: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的公会宗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