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用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练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的解释,应该是晚上,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论的本义是鸟学飞,因幼鸟学飞需要实践,故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练,因此这里应该是演练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门的师兄弟指师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好事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吗?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熟悉,就可以借鉴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透明比喻: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拐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例子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了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第三了

“消耗”有明显的说法:

1.精神疲劳消耗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例子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第三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引用,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悟学习的人比不上”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能力,有能力为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论述、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动性。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时候能够洞察其真α是非。

不超过矩:指不超越法度。

不超过矩:指不超越法度。 p>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任何事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明白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每个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确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越法度规矩。”

翻译注解

译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为《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

5、子曰:“由,授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也。” ”(《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言而可命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与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远方来的人,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练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这句话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p>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 上一篇:大港油田集團公司的公司組成
  • 下一篇:強力黴素在市面上叫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