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有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原著?

有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原著?

孫紹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這裏有個之三可以下載

/f/7634967.html

讀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壹-分析,微觀

這學期讀孫紹振的《名作細讀》,首先百度搜索其人,介紹如下:祖籍,先後就讀於青浦朱家角珠溪壹中心,青浦城廂二中心。1952年畢業於青浦初級中學,1960畢業於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於“反右”時期堅持為“右派”辯護之舊帳,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中文系。20世紀90年代先後在德國特裏爾大學進修,美國南俄勒岡大學英文系講學,香港嶺南學院客座研究員並為翻譯系講課。現為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著有詩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對陌生人》,論文集《美的結構》、《孫紹振如是說》、《文學創作論》、《孫紹振默文集》(三卷)、《論變異》、《幽默五十法》、《美女危險論——孫紹振幽默散文選)等。《文學創作論》獲福建省10年優秀成果獎、臺灣祁楓文學獎、全國寫作學會壹等獎,《美的結構》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掃了壹眼目錄,便直奔本書《自序》,讀之,實乃不凡。佩服孫老師的膽識,勇氣,他確實說前人所未說。不管在中學還是大學課堂上,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都是難點,也是弱點。難在學生面對文本,壹目了然,間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礙,求助於註解或者工具書也不費事。這和數理化或者英語課程不同,課本上那些難點、疑點,如果教師不加闡釋,學生不可能憑著自發的感性理解悟透徹。自然科學或者外語教師的權威建立在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未知到已知。而語文教師,卻沒有這樣的便宜。他們面對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從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們感覺和理解上的盲點,將已知轉化為未知,再雄辯地揭示深刻的奧秘,讓他們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負了教師這個光榮稱號。語文教師的使命,要比數理化和英語教師艱巨得多,也光榮得多。數理化英語教師的解釋,往往是現成的,全世界公認的,而語文教師,卻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現。不能勝任這樣任務的人,有壹種辦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當作未知,視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復在文本以外打遊擊,將人所***知的、現成的、無需理解力的、沒有生命的知識反復嘮叨,甚至人為地制造難點,自我迷惑,愚弄學生。這樣的教師白白辜負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來說,這樣的教師應該是極少數,但據我多年觀察,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我在問自己是不是反復推敲文本,是不是有自己獨特的領悟。

試問大學中文系教授,讓妳們去教中學語文,在微觀分析中,有多大把握能保證超越中學水準?請問古典文學的教授,有多少能把“霜葉紅於二月花”、“二月春風似剪刀”、“草色遙看近卻無”、“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妙處說得令人心服口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究竟好在哪裏?講了多少年了,還是古典詩話中那些印象式語言。中學課堂要的是貨真價實的、系統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贊美。請問美學教授,如果學生反映《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很不瀟灑”,又“違反交通規則”,有多少人能夠當場點出這是什麽樣的美學問題?有誰能夠從理論高度上回答學生的疑問:薛寶釵、繁漪、周樸園是壞人嗎?對於《荷塘月色》的解讀,長期限於反映“大革命失敗以後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矛盾”,誰能從中看出文學觀念和思維方法的桎梏?如果學生感覺不到郁達夫《故都的秋》裏生命走向衰亡的美,應該如何應對?對徐誌摩的《再別康橋》,中學教師感到無從分析,妳能告訴他們,從哪裏發現矛盾?祥林嫂之死為什麽沒有兇手?《祝福》中的那個“我”為什麽有負疚之感?對於小說是否多余,該如何闡釋?為什麽魯迅在給傅斯年的信中說《狂人日記》“很幼稚,在藝術上不該這樣的”?為什麽又最喜歡《孔乙己》?那麽《孔乙己》在藝術上成熟在哪裏?在《最後壹課》中,小弗郎士對於學習法語的轉變,是可信的嗎?過壹天,他又故態復萌,又討厭起法語語法來了,怎麽辦?在《項鏈》中,發現借來的項鏈是假的,為什麽不繼續寫下去,把真項鏈換回來,彌補經濟上的損失?這不是更加“環環緊扣”嗎?為什麽《皇帝的新裝》中的人物沒有個性?《愚公移山》中的智叟是真正實事求是的,有智慧的,而蠻幹的,正是愚公。應不應該給智叟平反?對於“愚”和“智”的轉化又該如何分析?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用兩節文字介紹長媽媽的名字,不是多余嗎?為什麽主張盡可能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的魯迅,這樣浪費篇幅?等等等等。

要解決這些微觀的問題,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觀學養,而且要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功夫,這種功夫,不是壹般的,而是過硬的功夫。而這種過硬功夫的特點,就是於細微處見精神,越是細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學術水平。壹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徹底的分析是無所畏懼的,不可窮盡的。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體驗。在這樣的尖端上,教授的頭銜並不能保證任何優勢。 微觀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乃在大學課堂,長期流毒中小學,遂成頑癥。大學教授們應該感到慚愧,感到臉紅,感到無地自容才是。但是,現實卻是,悲天憫人的教授們壹個個活得很滋潤。這是為什麽?大學的學院體制庇護了他們。學院式的評估體系,把文本的微觀分析當作“小兒科”。其實,這是愚昧。不論在自然科學還是經濟科學,乃至於管理科學,微觀分析都絕不是“小兒科”,而是“大學問”。美國聲名赫赫的MBA,那些最名牌院校(如哈佛、西北大學)的教學,就是以個案分析為主的,甚至連畢業論文都可以省略。

宏觀的基礎研究和具體部門的應用研究,是根結連理的。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互相促進。研究宇宙以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大學問。研究壹粒沙,從中看到整個世界;研究壹滴水,從中看到大海;研究果子貍的病毒,從中找到克制SARS之道;研究果蠅,從中追尋長生之途,也是大學問。研究大腦血管,並不見得比研究烏賊魚更高貴。宏觀有宏觀的難度和局限,微觀有微觀的難度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廢。但是,當前最缺乏的,可能還是微觀的。當然,我並不想把壹切責任都歸咎於大學教授,中學自有中學的問題。

缺乏微觀基礎的空話、套話、大話、胡話乃至黑話,本是由來已久的頑癥,卻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借強調師生平等對話之機,找到了合法的避難所,於是,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所問膚淺,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糊裏糊塗。在處理課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體豪華包裝,花裏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對於文本內涵的分析卻有時如蜻蜒點水,有時如木偶探海。

從做學問來說,有兩種方法,壹種以宏觀的理論建構為基礎,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後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時候,再作有限的個案的具體分析;另壹種方法則是,在對宏觀理論有了壹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規律性的把握以後,進行廣泛的、大量的個案分析。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發展理論,甚至顛覆權威理論。走這條路的人似乎比較少,在中國幾乎是絕無僅有。但是,在西方,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者,都是以文本分析起家的。這個辦法比較艱苦,有點手工業方式。但是,也有它的優越性,就是它的基礎比較雄厚。以這樣的文本分析為基礎概括起來的理論,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較可觀。

什麽叫細微解讀,今天才算見了。我相信讀了這本書,我也壹定會做到對文本進行細致的閱讀,於細微處發現美妙的風景。

  • 上一篇:初級會計電算化考試題庫
  • 下一篇: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