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五篇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五篇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讀書的力量常常並不是通過肉體感官體現,而是細水長流地潛移默化給精神。有人說:“書中有人,人在書裏,書人合壹。”這“人”,是作者,也是閱讀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範文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麽余秋雨就是壹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壹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壹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壹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壹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壹車壹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妳擁有多少錢,就在乎妳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妳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範文二

《文化苦旅》是壹本文字優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遊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可按以說是壹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壹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壹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壹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幹凈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壹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壹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壹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壹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壹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壹馬車,壹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註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壹種儀式,壹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壹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在柳侯祠前,由壹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壹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壹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壹家,先苦後天,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範文三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壹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壹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沈的人文圖景。

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復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麽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註著桃紅柳綠、蒓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壹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復雜。

我覺得,憑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占壹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範文四

他,在國內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地風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匯集成了壹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他曾坐小船遊覽,天壹閣內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淒迷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壹閣》、《青雲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裏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裏可是大文豪向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於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壹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熏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壹讀。

四年級文化之旅讀書筆記範文五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壹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壹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著別人手裏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麽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於是在它在課桌裏躺了兩周之久之後,我終於翻開了它的第壹頁,帶我走進了壹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彌漫於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遊景點,就那麽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著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沈溺於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裏的,當時並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麽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麽大的魅力,並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壹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_!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壹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壹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於這麽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著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著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 上一篇:歌曲王二小放牛郎原唱
  • 下一篇:黑匣子為什麽叫黑匣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